
2025年3月25日下午,第24期国家金融学高端讲座在广州校区立德楼321顺利举行。讲座主题为《信息、激励与创新:来自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的证据》,特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陈强远主讲。此次讲座由金融学院院长蔡卫星主持,副院长郭文伟以及学院多位师生代表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陈教授便点明技术创新在当下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关键地位。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与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技术创新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技术创新的推进依赖创新链分工、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尽管我国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多项政策,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低,大量专利处于“沉睡”状态,科技成果在从研发到商业化的过程中,常常陷入“死亡之谷”、“达尔文之海”等困境。

陈教授深入剖析了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的根源,其核心在于创新链分工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与产业链分工不同,创新链分工涉及技术成果这一特殊交易内容,具有信息不对称、非标准化、投入产出周期长以及质量难以观测检验等特点。以药品行业为例,在药品技术成果转让过程中,信息披露不完整、不真实,信息验证滞后,成果转化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极易出现“柠檬市场”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陈教授介绍了研究团队提出的创新链分工新模式——“分工专业化+信息内部化”,也就是委托生产模式。从理论层面来看,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信息不对称情境下,药品研发企业对创新质量进行内生选择的模型,模型显示,在传统的技术转让模式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研发企业倾向于选择接近行业最低标准的技术成果,从而引发“柠檬市场”问题,并导致均衡时的研发企业数量低于最优水平。而在委托生产模式下,研发企业能够直接获得其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反馈,这不仅提升了技术成果质量的最优水平,还能激励更多企业积极投入药品研发与创新。
陈教授团队基于上述理论分析,进一步以药品行业为切入点展开实证研究,利用2007 - 2019年中国税收调查数据、医药发明专利数据、药品申请与审批数据等多源数据库,运用双重差分方法(DID)评估2016年试点推行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对医药研发企业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MAH制度显著提升了药品企业技术创新的数量与质量。
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MAH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在技术转化方式上,试点地区委托生产的药品占比越来越高;技术交易形式发生转变,从技术转让更多地转向技术合作,交易环节后移;创新链分工更加专业化,研发企业更多地自行转化技术成果,不同类型企业在MAH制度推动下实现了专业化发展,且MAH制度对药品试验、申请和批准的数量以及药品创新性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积极参与互动。大家围绕是否该细化技术转让模式、如何进一步优化信息披露机制以及样本筛选等问题,与陈教授展开了深入探讨。陈教授一一耐心解答,其专业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让师生们受益匪浅。
最后,蔡卫星院长对讲座进行总结,盛赞陈强远教授的分享对师生启发极大。他提到,陈教授从信息、激励等理论角度剖析问题,突破了单纯评估政策效果的局限,教会大家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优质的学术话题。同时,陈教授研究时精细运用多种数据,这种严谨的数据处理方式为师生们的研究工作树立了良好榜样。另外,陈教授为人谦逊,在讲座中主动提及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蔡院长借此鼓励在场师生不要害怕批评,应积极对外交流,才能发现自身思维的盲点,从而不断完善研究。

-END-
图文:彭妍虹
编辑:陈荣辉
初审:孙蓓
复审:郭文伟
终审:黄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