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以本为本”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更好地迎接下半年的专家入校评估,2025年7月,金融学院围绕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痛点与数字化转型,开展了“期末教学问题剖析与经验复盘”系列教研活动。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AI赋能智慧课程建设
在7月4日的课程组会议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团队明确了以AI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方向。课程组提出,依托原有教学平台,构建AI驱动的知识图谱,重构教学内容,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流程再造,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程。同时,结合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团队计划将教材最后一章的“数字化转型”内容渗透至每一章节,实现传统业务与数字化经营的有机融合。此外,课程考核方式由开卷分散考试调整为闭卷集中考试,强化课堂纪律与评价规范性。
《金融学》:“AI+”四位一体的教学创新
《金融学》7月10日课程组会议围绕教学方式、内容及评价展开交流。教学方式上,以“主体交互性”理论为指导,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中引入AI工具,增强课程现实关联性与学生参与感;教学内容上,融入金融科技前沿发展,依托中国金融故事构建“点线面体”四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统一;教学评价上,优化过程管理,丰富课堂讨论、单元小测等动态评价形式,期末闭卷考试侧重问题解决与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证券投资学》:理论结合实践重构教学内容
《证券投资学》课程团队在7月8日的总结会中,针对部分学生对股票市场兴趣匮乏,实验课时偏少等堵点深入交流。课程组认为,要依托股票交易软件,注重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重构教学内容,思考如何评价实验课的规范性考核。此外,全英课也最好有实验课,并破解增加实验课时会出现理论学时不足的两难。
《投资学》:以“AI+案例”促进教学
7月10日,《投资学》课程团队,举行教学问题剖析与经验交流教研活动。针对投资学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任课老师认为以“经典案例促进理论教学”,强化学生投资实操能力。就如何利用AI技术改进教学和实验方法?如何与证券公司校企合作提升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教学要与时俱进,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
《金融计量学》:优化教材与教学模式
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课程难度问题,《金融计量学》课程组于7月2日召开专题交流会。团队决定更换教材为陈强编著的STATA版本,解决软件工具与教材不匹配的问题,降低学习门槛。教学方法上,采用“直觉+证明+应用”的模式,弱化复杂公式推导,侧重计量思想讲解与软件操作演示。同时,规范平时成绩评定机制,确保40%的平时成绩占比有据可依,兼顾学生评奖需求与教学督导要求。
《金融工程学》:虚拟教研室助力教学创新
《金融工程学》课程团队于7月4日晚线上举办教学创新研讨会。厦门大学梅小玲副教授、山东财经大学孟纹羽副教授等专家受邀参与,围绕课程实验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提出建设性意见。会议强调,需通过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持续革新,培养适应未来金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金融风险管理》:破解教学难点与学生畏难心理
7月2日,《金融风险管理》课程组召开线上期末总结会,针对教学内容冗余、学生基础差异大等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团队计划通过强化师生心理预期建设、梳理章节重难点框架、分层解析知识点等方式,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加强实验教学中设计原理的阐释,并构建课程题库,通过高频练习巩固知识,切实提升教学实效。
金融科技系:数字化课程体系再升级
7月10日,金融科技系举办教研活动,聚焦《金融机器学习》《量化金融投资》等数字化课程的实践案例与教学反馈总结。针对即将开设的《Python的金融应用》《数字供应链金融》课程,胡凡老师提出以“实际案例驱动教学”的理念,强化学生实操能力。与会教师就课程大纲、资源建设及考核方式展开深入讨论,初步形成课程实施计划,为新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金融学院通过系列教研活动,不仅系统梳理了各课程的教学痛点与改进方向,更以AI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工具为核心,探索智慧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推动金融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迈进,为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