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3日下午,广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广州校区立德楼321举办第114期琶洲金融论坛。本次讲座主题为“Environmental Cost of Importing Activists”,特邀英国埃塞克斯大学长聘副教授颜诚担任主讲嘉宾,金融学院副教授何恭政主持,学院多名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颜诚副教授在讲座中指出,近年来全球公司治理呈现新趋势:中小投资者正从传统的“用脚投票”转向更积极地参与企业决策。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政策法规的完善和技术手段的进步,特别是疫情后线上治理方式的普及,显著降低了中小股东的参与门槛。与此同时,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理念的兴起,促使投资者在关注财务回报的同时更加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然而,研究发现这一趋势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颜诚副教授的研究团队采用综合差分模型(generalized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 in difference),对2007-2019年间45个国家的5000多家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28个实施股东赋权法规(SEGR)的国家中,企业的环境可持续性评分(EScore)出现明显下降。这一现象主要源于中小股东占比增加导致的短期主义倾向、管理层短视行为加剧,以及环保提案数量减少和被否决率提高。而股东赋权法规(SEGR)对企业ESG表现的负面影响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在原本ESG表现优异的企业中,这种负面效应尤为突出,这可能源于此类企业更容易成为激进投资者的目标;当企业股权结构较为分散时,中小股东的短期主义倾向更容易通过集体行动影响公司决策;在代理冲突严重的公司中,管理层为迎合股东诉求更可能牺牲长期ESG投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负面影响在执法体系完善但少数股东保护机制薄弱的国家表现得最为显著,这表明完善的法律环境若缺乏配套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反而可能放大股东短视行为的破坏性。这一系列发现揭示了股东赋权政策需要与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保护制度协同优化,才能实现提升股东参与度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最后,颜诚副教授强调,加强信息披露和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是缓解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完善ESG信息披露标准,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全面地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从而在股东赋权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在问答环节,与会师生就研究方法和政策建议展开深入探讨,不仅深化了师生对研究方法的理解,更凸显了学术研究对政策设计的指导价值。本次讲座为理解公司金融活动与ESG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
-END-
图文:陈泽锦
编辑:陈荣辉
初审:孙蓓
复审:郭文伟
终审:黄洁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