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金融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通过“线上+线下、集体学+自学”方式,掀起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下简称“第四卷”)热潮。
【召开专题学习会,读懂学什么】
支部认真落实党员大会、支委会“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并通过在微信群分享学习视频和文章等方式,引导支部全体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原原本本学习第四卷中的重要篇目。
根据学院党委部署,9月25日,支部召开专题学习会,支部书记吴宏豪从“总体框架与学习方法”、“牢牢抓住‘掌握历史主动’这个题眼”、“始终贯彻‘党的全面领导’这条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四个方面为大家作导学,并分享个人体会,提出学习建议。通过学习,全体同志深刻认识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拓宽学习途径,明确怎么学】
支部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组织全体同志收看“读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系列直播课,通过专家授课和个人谈体会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怎么学。
7月29日上午,支部组织观看2022年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第8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重要讲话和给学校师生的重要回信。8月25日,组织参加“读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系列直播课第二讲,聆听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李勇教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题讲座。9月22日,组织观看“读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系列直播课第三讲,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王学斌教授作《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主题报告。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解读,并结合读第四卷原文和结合实际谈体会、现场研讨等方式,达到了学习维度更立体、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形式更灵活、学习体会更深刻的效果。
接下来,支部也将继续拓宽渠道和方式,提升学习第四卷的成效,持续推进支部各项工作,引导全体同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激发思想碰撞,启发我要学】
通过观看9月22日“读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系列直播课第三讲,支部党员同志结合实际,畅谈个人体会。
黄栩濠同志
观看由王学斌教授主讲的“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主题直播课后,我感受颇深。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无论是从黄帝采铜铸鼎到仓颉造字的传说,还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离骚》,亦或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夏商二里头遗址,无一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五千年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五千年不断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我们更应该坚定能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厚植沃土的文化自信。
直播课中其中令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文化考古不仅能解决人类起源,文明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历史问题,还能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物质精神文化。考古对中华文明探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值得肯定。在如今考古学取得的辉煌成就下,也需要我们新时代青年更多的关注考古和“非遗”等文化事业,甚至是在其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周宇骞同志
今天通过观看王教授的讲授,从古诗词、典故等角度切入,带领我们重温了我们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恢宏历史,增强了我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近代以来我们受到西方列强和资本主义等的冲击,我们对自身的优秀文化也产生过质疑与否定。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节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志士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与知识,去传承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向世界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此外,令我感慨颇深的是王教授所提及的“中国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不曾断裂、屡经冲击嬗变不脱底色、固本培元且又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乐于他者交流”,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余载的智慧结晶,也是值得我们自豪与传承的。而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也要保有“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文化自信的中华儿女姿态驰骋于变化万千的纷繁复杂的世界文化洪流之中。
许海英同志
今天直播课的主题是“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中华文明之所以不曾中断,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本质是活态的、流动的,是始终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就如王教授所说,我们需要让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如何做到“加强国际传播呢?”王教授给出的三点建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第一,要以合适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第二,传播过程要注重三个方面即听得见、听得清、听得进;第三,要主动说、大声说、反复说。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也有义务和责任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梁敬豪同志
本次直播课的主题是“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教授提到的“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我认为,对于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是“一带一路”合作:2000年前,中国人穿越草原沙漠,筚路蓝缕,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人穿越惊涛骇浪,扬帆远航,闯荡出海上丝绸之路。如今,“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正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帮助非洲建设基础设施、金砖国家友好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爆发以来首次出国,参加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大国担当”的格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所描绘的全球治理体系,正是中国从古“天下大同”至今“共商共建”,基于文明互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周晓萍同志
今日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参与了王学斌教授的课堂,我受益匪浅。王教授围绕“从文明古国迈向文化强国”这一主题进行多维度的讲解,其中,我对“加强国际传播”这一内容有深刻印象。王教授提到加强国际传播要做到:以适合的方式传播;注重“听得见,听得清、听得进”三方面;要主动说、大声说、反复说。而作为个人,如何通过自身的能力加强国际传播,我认为我们青年一代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我们国人要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其次,要多关注本国的文化作品;最后,要在国际平台上主动发声、反复发声,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钟梓荧同志
通过观看王教授的直播课,我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关乎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国精神。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自信需载之于物,精神需事上显现。文化遗产留存着沧桑辉煌的过往,见证着蒸蒸日上的当下,亦昭示着伟大复兴的未来。所以,在悉心保护的同时,我们应深入阐发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神,从而激发中华儿女坚守正道的定力、民族认同的合力、振奋人心的伟力和改革创新的活力。
编辑|张 瑜
排版|张 瑜
初审|林添旺
复审|陈莎莉
终审|陈木河